

我们一直都想了解专访韩静波农民种粮收益偏低,给粮食安全带来隐忧和一些疫情期间粮食调查的话题,接下来让小编带大家走进专访韩静波农民种粮收益偏低,给粮食安全带来隐忧的案。
今年以来,国内粮食价格普遍疲软,粮食进口量增加,不同品种出现分化。粮食市场再次引起社会高度关注。
日前,国家发改委价格成本调查中心主任韩景波在接受第一财经编辑专访时表示,今年以来,粮食价格普遍疲软。而市场价格一直在低价位运行。主要原因是下游面粉、大米、深加工、破碎等需求。经济低迷。
她还提到,今年以来,粮食进口形势呈现出不同的特点,有的上升,有的下降。适度进口更多是为了补充和调整品种结构,并未对国内市场造成较大影响。我国粮食供需总体平衡,形势总体安全可控。
对于我国粮食价格长期高于市场、价格倒挂的情况,韩静波表示,这降低了我国粮食在市场的竞争力,我们必须正确看待挑战,积极回应他们。
目前,我国农业生产以非农、非粮为主。这背后是种植粮食回报率较低。
韩静波指出,近年来,由于成本持续上涨,农民种粮收入受到侵蚀,部分农民种粮积极性不高,给国家粮食安全带来隐忧。提高农民收入和种粮积极性,是保障国家粮食安全的重要内容。
适度进口不会影响国内市场
第一财经记者海关数据显示,今年1-4月,玉米、大米、高粱进口量同比均大幅下降,大豆、大麦进口量同比增加。其中,前4个月,小麦累计进口量约598万吨,较去年同期增长806%。已达到去年小麦进口量的60%。今年小麦价格一直在下跌,与小麦进口量的增加形成鲜明对比。为什么国内价格下跌的时候我们还要进口大量商品?
韩静波从宏观上看,预计2023年我国粮食供需两端都会增加,供给端总体保持稳定小幅增长,需求端继续保持稳定小幅增长。增加。保持适度粮食进口可以有效补充国内粮食供应。
今年以来,粮食进口形势呈现出有增有减的不同特点。主要原因是不同粮食品种的市场表现不同。
从品种看一是国内外小麦价差拉大。截至5月23日,CBOT小麦主力合约收盘价为623美分/蒲式耳,较2月初累计下跌逾17美分。同期,国内主产区小麦价格为27145元。/吨,同时小麦与玉米价差也在扩大,小麦对饲料的替代量明显增加,拉动了今年年初优质小麦和饲料小麦的进口量。
二是受预期下跌影响,多国采购大米补充库存,导致大米价格大幅上涨。但国内大米供应充足,消费总体稳定,加工企业开工率依然较低。加之气温逐渐回升,大米库存成本下降较多,进口大米同比下降397。
第三,玉米是工业产品属性较强的粮食品种,国内市场以刚性需求为主。今年以来,国内深加工行业产能增速放缓,行业整体利润下降,玉米需求普遍受到抑制。此外,价格优势下降,替代性增加。因此,进口增速明显放缓,同比下降84%。
四是受巴西大豆丰收影响,大豆价格整体下跌。此外,运输成本逐渐下降,大豆价格进口成本大幅下降。国内市场看好压榨预期,因此进口大豆量略有增加,同比增长68%。
总体来看,我国食品形势安全可控,公众对食品消费质量要求越来越高。适度进口更多是为了补充和调整品种结构,并未对国内市场造成较大影响。
农民种粮收入低,粮食安全面临挑战
第一财经记者由于种粮收益相对较低,出现了非农非粮生产的局面。保障粮食安全,就必须千方百计保障人民群众种粮收入。新一轮粮食增产1000亿公斤行动中,怎样才能既增加粮食产量又保证粮农收入?
韩静波近年来,由于成本上涨,农民种粮收入受到挤压,部分农民种粮积极性下降,给国家粮食安全带来挑战。
总体来看,农民种粮收入下降主要有四个原因。
一是种粮成本持续上升,但粮价涨幅有限,种粮边际收益递减。化肥、农药施用量已达上限。通过继续增加物化投入来增加产量是不可持续的,导致农民种粮收入下降;
二是规模经营扩张进入瓶颈期。我国的现实情况是,中小农户仍占据主体地位,尚未形成规模经济,缺乏产供储销互联互通的管理体系,生产效率和效益较低;
三是农业科技创新能力和水平与农业现代化要求存在较大差距。部分品种生产效率低,在良种研发、先进适用生产设备和技术研发等方面还存在较大差距;
四是“粮财倒挂”。粮食主产县大多是经济薄弱县、财政贫困县。粮食产业链延伸和价值链附加值仍是薄弱环节,导致粮食产后增值空间有限。
中央明确提出,要保障农民种粮收入。除了继续坚持农业补贴政策外,还要注重补贴精准性,优化补贴机制,让实际种粮的农民得到补贴。根据农业生产发展的新形势新要求,要适当增加新型农机具购置补贴。同时,保障农民种粮增收,需要坚持系统思维、综合施策、同向而行。一是继续改善粮食生产基础条件。包括坚持藏粮于地战略,加快高标准农田建设,统筹建设资金,注重建设质量和后期管理维护;二是实施藏粮于地战略,加强农业科技研发和推广,持续推进种子、高效种植技术、减损等领域现代农机装备研发创新科技将为粮食生产提供更多科技支撑;三是继续鼓励和推进适度规模经营,支持发展合作社、订单农业等,加快发展粮食生产社会化服务,通过规模经营降低粮食生产成本、提高效益。同时,要着力完善粮食产业链,做好“粮头、粮尾”,推动各地建立从种植到消费的全链条粮食产业,增加收入,实现增值。
积极应对国内外粮价倒挂
第一财经记者近二十年来,我国粮食进口价格普遍低于国内生产价格。国内外粮价倒挂一度加剧。尽管过去五年有所改善,但仍然很显着。持续的价格倒挂对国内粮食生产造成了严重影响。您如何看待这一现象?如何扭转粮价倒挂,提升国内粮食竞争力?
韩静波我国始终坚持“粮食基本自给、口粮绝对安全”的新粮食安全理念,保持粮食供需基本平衡,保持国内粮价总体稳定。今年以来,国内粮食价格普遍疲软。据山东卓创资讯、上海钢联监测,2023年5月,国内主产区小麦均价2728元/吨,同比下降6%;玉米均价25966元,同比下降13%;中晚籼稻平均价格27576元。/吨,同比增长21%;粳米均价2711元/吨,同比下降0.95%;大豆均价49575元/吨,同比下降145%。其背后主要原因是下游面粉、大米、深加工、破碎等需求低迷,市场价格低位运行。
拉长时间,我国粮食价格确实长期高于市场,出现价格倒挂。虽然近五年来有所进步,但仍存在较大差距。
国内外粮价倒挂有三个原因。首先,从市场来看,2008年金融危机爆发以来,特别是2011年到新冠疫情爆发,世界经济复苏缓慢,出现新的通货紧缩。此外,能源价格下跌导致航运成本大幅下降,粮食价格大幅下跌。衰退。二是我国粮食供需总体处于紧平衡状态。政策上,我们也努力保持国内市场粮食价格合理,保护农民种粮利益,保持国内粮价坚挺、稳定上涨。三是国内粮食生产成本逐年上升。据国家发改委组织实施的全国农产品成本效益调查显示,2012年至今,我国粮食生产总成本增长323%,年均增长28%。%。特别是土地成本上涨过快,累计上涨809%,年均增速6%,支撑了粮价坚挺。此外,自COVID-19疫情以来农业投入品价格快速上涨也是国内外粮价倒挂的驱动因素。
毫无疑,国内外粮食价格倒挂降低了我国粮食的竞争力,必须正确看待并积极应对。一是以此为契机,推进粮食供给侧结构性改革,鼓励我国粮食企业走出去,参与粮食贸易,扩大进口来源,发展粮源地粮食全链条经营,不断提高粮食生产能力。在粮食市场上的影响力。和话语权。其次,它可以倒逼国家降低粮食生产成本。比如,可以突破化肥、农药等重要农业投入品的生产、供应和价格瓶颈,降低农业投入品采购成本;通过推动适度规模,鼓励签订长期土地流转合同,降低土地流转成本,从而降低种粮用地成本。
“国产大豆入库、进口大豆入市”?
第一财经记者2022年我国大豆产量将创历史新高。但国产大豆需求明显疲软,导致供需失衡,大豆价格高开后走低。在此背景下,提出2023年扩大种植面积——英亩的目标,将大豆油料作物扩大至1000万英亩以上。您如何看待“国内大豆供需失衡、大豆价格高开低走”背景下的大豆扩大种植?
韩静波大豆题始终是保障国家粮食安全的重中之重。以2022年为例,全大豆产量为349亿吨,中国进口9108万吨,占全产量的261%。而且,我国大豆进口依存度超过83,进口来源高度集中在巴西、美国和阿根廷。今年,国家有关部门提出扩大种植1000万亩的目标,减少对大豆进口的依赖,是保障国家粮食石油安全的重要选择。
第一财经记者今年以来,国产大豆再次入库,进口大豆进入市场。从行业角度来看,这既是一种奇怪的现象,也不利于行业的健康发展。对于这种现象该如何看待以及如何解决呢?
韩静波之所以“国产大豆入库,进口大豆入市”,是因为国产大豆明确划分为进口和国产两个市场。进口大豆主要用于压榨,而国产大豆主要用于食品加工。去年,国内大豆产量有所增加。但由于含油量低,比进口大豆低1-2个百分点,压榨效率低,以压榨为主的市场不愿选择国产大豆,转而采购更多进口大豆,导致国产大豆产量增加。大豆正在大量入库。
因此,我国必须加快实施粮种产业振兴计划,培育优质高油大豆品种,进一步提高国产大豆单产水平和含油量,提高国产大豆市场化率,有效保障大豆产量。国家油料作物安全。
密切关注影响粮食安全的长短期因素
第一财经记者目前影响我国粮食安全的长期和短期因素有哪些?
韩静波党中央高度重视粮食安全,全面落实党政对等责任考核制度,各部门聚焦职责任务,形成合力。我国保障粮食安全的制度和基础条件比较好。但面对国内外诸多不确定因素,我们必须牢记粮食安全是国家最大的忧虑,决不能放松底线思维。在总体形势向好的前提下,需要密切关注存在的风险点。
长期来看,需要密切跟踪全经济增长、极端天气、能源价格波动等对全粮食市场的影响,特别是复杂动荡的地缘政治下粮食供应链的脆弱性,预测和控制计划。同时,还要重视人口规模和结构变化对粮食消费的隐性影响,落实好粮食安全中长期规划。
短期来看,一是关注粮食生产基础设施建设遇到的困难和拥堵。如高标准农田建设资金和使用效率题、建设质量和管理维护题、推进农业水价综合改革等题。近期需关注小麦主产区河南暴雨造成的收获后损失,如小麦霉变、发芽、倒伏等粮食损失,以及产量大幅下降的情况。在种植业收入方面。我们要及时研判形势,尽快启动农业保险测损和理赔工作。同时,要注意严格防止劣质小麦流入食用市场。
二是加强膨化大豆种植技术标准、田间管理标准等方面的技术指导和服务,确保膨化大豆品质和产量达到预期目标。
三是关注小麦替代发展趋势,防止饲料消耗过多,影响口粮安全。
四是国内玉米紧平衡和大豆扩产情况下,玉米产量稳定难度加大,后期市场价格上涨压力较大,深加工行业持续亏损。统筹考虑供需平衡,努力保障市场供应、稳定价格。并引导行业可持续发展。
本文详细讲解了专访韩静波农民种粮收益偏低,给粮食安全带来隐忧的题和疫情期间粮食调查相关的话题,希望能帮助到大家!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