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这篇文章大家都想知道关于摄影记疫任国强疫情下的“凡人小事”和一些疫情的凡人伟事的相关题进行解,希望对各位网友们有所帮助。
任国强晨报摄影总编辑、上海市摄影家协会理事
“‘空城’总是要等到有人进入画中,才能体现出它仍然是一座不空的‘空城’。”任国强是一位勤奋的摄影师,日复一日地记录着上海这座充满活力的城市。但当疫情袭来时,世界的背景噪音被消除了。正是这些日常的“小事”,让我们依然感受到了这座城市的脉搏和温度,以及“希望”。
医护人员用科技抗击新型冠状病,救治患者,给予生命延续和尊严。这是一个具体而真实的希望。作为一名摄影编辑,我希望带来的“希望”似乎很抽象,无法实现,所以我只能不断吸收、提炼、再吸收,去发现灵感的瞬间。我希望这种高尚的人性情感能够传承下去。象征希望的电影直达灵魂。
下图的《外滩麻雀》,灯光氛围舒缓而平静,大面积的灰色带来悲伤。但那一刻,它告别了外滩厚重的历史,也避开了远处城市新的天际线。在宏大的乐章中,麻雀成为画面中的主角。这些在人类经验中不起眼的生物外表并不令人惊奇,甚至一度被认为是有害的。但此时此刻,因为他们的存在,我们兴奋起来,太阳正在升起,雾气即将散去,城市正在苏醒。叽叽喳喳,充满希望的叽叽喳喳。该照片拍摄于2020年1月28日,即武汉封城五天后。
2020年1月28日,上海。外滩的麻雀。
2020年2月19日,上海。
2020年2月4日,上海。
2020年1月27日,上海。
2020年1月24日,上海。
2020年1月27日,上海。
2020年2月2日,上海。
2020年2月5日,上海。
2020年2月4日,上海。
2020年2月2日,上海。
2020年1月27日,上海。
2020年2月4日,上海。
2020年1月27日,上海。
2020年2月5日,上海。
2020年2月4日,上海。
Q:你在疫情期间拍的一组是城市的空拍,一组是疫情下市民的日常生活,印象非常深刻。今天,当我回望两个月前的上海时,我感觉自己来到了另一个世界。请介绍一下。
2020年1月下旬开始,疫情突如其来,彻底打乱了我们的日常生活。我在这个行业工作了20多年,对新闻事件还是比较敏感的。当每个人都开始戴口罩并抢购时,我的记录就开始了。这是我第二次关注重大疫情。2003年非典时期,我也拍摄了当时的社会状况。不过,与17年前的非典时期相比,今年的疫情防控措施更加严格。人们的防护意识增强了很多,空荡荡的城市和空荡荡的家园空前。疫情给老百姓的生活带来了很大影响。上街或者取快递时,他们都是“全副武装”。与老朋友见面时,也保持一定的社交距离。没有握手或候,胆怯和焦虑普遍存在。存在于生活的各个角落。因为长期拍摄繁华的上海,现在面对寂静的城市,突然感觉很陌生。“众生的焦虑”成了我在疫情期间拍摄的琐碎事情。由于我更喜欢用人来表现人文特征,所以当我拍摄“空城”时,我总是等到有人进入画面,这样我才能体现出这个“空城”并不空。
Q:介绍一下你在疫情期间拍的最喜欢的照片。你是怎么接受的?关于这张照片你想告诉读者什么?
3月27日,我在东江印街拍摄时,碰巧遇到一个快递小哥把一箱物品举过隔板,对面的居民举手接走。疫情期间这个场景感觉很平常,但却是我一直想捕捉的。疫情发生以来,似乎一切都按下了暂停键,但生活仍在继续,人们“呆在”家里,在网上购物。空荡荡的街道上挤满了在街上奔波的外卖小哥和快递员。他们无法进入社区,隔着铁栅栏给你我他送热饭菜和急需物品。
Q:疫情给人们带来了巨大的精神压力,从你的这组照片中也能感受到。同时,作为观看者,我也“看到”了照片中所传达的微妙的乐观情绪。比如提着油瓶走在路上的情侣,或者是庆祝春节的标语下忙碌的市民身影。那是疫情最严重的时刻,一种生活没有被打断的感觉,正沿着同样的轨迹轨迹前行。继续走下去的决心。拍摄时你的心态是怎样的?
2月19日,我在滇池路看到这对刚从超市回来的夫妇。男人手里拿着一袋米,阿姨手里拿着一桶食用油。他们看到我拍照就默默地避开我。一路上,两人面无表情,低着头,互不说话。一日三餐,柴米油盐酱醋茶,是人们赖以生存的生活必需品。生活需要烟火,让家变得更加温暖,才能品味到生活的真味,一半是烟火,一半是欢乐。
Q:随着疫情的发展,这些不同的面具下隐藏着什么样的情绪?
为了防控疫情,大家都戴口罩、手套,做好充分的身体防护措施。戴口罩将成为人们生活的常态。面具遮住了我们一半的外表。我们不必担心我们的美、丑、情感和快乐。我们都是一样的,更平等,也更真实。口罩不是口罩,但它能让我们感受到隐藏在口罩背后的同样的安全感。面具遮盖了面部表情,但眼神所展现的微表情更加丰富。眼睛在人与人之间的交流中拥有了超越语言的新内容。
Q在两个月的拍摄过程中,你感受到这个城市和这里的人有什么变化吗?
社区作为社会的最小单位,在疫情期间不但没有消失,反而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这次疫情,我们看到了社区工作者和志愿者的奉献。无论是相爱不已,还是相处久了彼此越来越不耐烦,都不能很好地代表疫情后大多数家庭的情况。大多数人还在家庭、爱情、事业等之间挣扎,疫情过后,远离家乡。
2020年3月27日,上海。
2020年1月27日,上海。
2020年1月28日2020年2月24日,上海。
2020年2月24日2020年2月19日,上海。
2020年2月28日,上海。
2020年2月23日,上海。
2020年1月31日2020年1月30日,上海。
2020年2月26日2020年2月28日,上海。
2020年2月28日,上海。
2020年3月27日2020年2月19日,上海。
2020年3月8日-2020年2月15日,上海。
2020年3月8日,上海。
2020年3月5日,上海。
【关于摄影】
Q:您认为什么是摄影?我认为新闻摄影受到新媒体、全化、当代艺术、资本等的影响,新闻摄影也在发生变化。你怎么认为?
A现在摄影太普遍也太简单了。疫情期间,大量人们宅在家里的照片涌入朋友圈。无论好坏,都通过摄影记录下来。受新媒体影响,拍摄方式的门槛越来越低,普通人都可以做新闻拍摄。但我觉得新闻摄影追求的目标从来没有改变过,那就是关注人类的命运,跟踪报道新闻事件。摄影编辑必须做深入的解读。
Q:面对这些照片,你有遗憾还是不遗憾?
A摄影本质上是一门令人遗憾的艺术。我一直对自己要求很高,所以每次拍完照片总感觉自己没有做好。
您使用什么相机,数码相机还是胶片相机?您在哪里学习摄影?哪些摄影师影响了您?
我目前使用数码相机和胶片相机。这次疫情期间,我的摄影很大一部分是用数码中画幅完成的。尽管有时捕捉不准确,但图像质量得到了保证。这段时间我正在用胶片相机拍摄一个关于面具的专题。我用的是半画幅胶片相机,拍了72张照片。我们这一代人从来没有上过专业的摄影课。一开始,我们逐渐从业余摄影走向专业摄影。巴西摄影师萨尔加多是我最敬佩的摄影师,最让我感触的是他在《创世纪》中写道,“我的相机让大自然对我说话。我听到了,这是我的荣幸。”
摄影记疫任国强疫情下的“凡人小事”这样的题想必大家都知道了吧,想知道关于更多疫情的凡人伟事这样的话题,可以持续关注本站!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