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现在跟大家谈谈关于业务革新升级预报准确率显著提升——党的十八大以来气象预报预测工作综述的知识点,其中也会对于降水量线疏密的题进行讲解,就让小编带大家解吧!
本报编辑张格苗黄斌
5年
距离2012年北京“721”特大暴雨已经过去五年了。当天,北京气象台连续发布五次预警,全市降雨量突破历史纪录。五年来,说起北京的大雨,是无法回避的记忆。五年来,每逢汛期、每一次大雨,气象工作者从未比那一次少了关心和紧张,但也逐渐变得更加从容和自信。
信心来自不断提升的暴雨预报准确度党的十八大以来,全国24小时暴雨预报准确度提高了7个,接近先进水平等级;全国暴雨预警准确率达到818次,强对流天气预警预警时间达到28分钟。
不只是大雨预报,党的十八大以来,
我国台风路径预报24小时误差从95公里缩小到66公里。
各项时效预报均超过美国、日本,达到领先水平;
强对流天气预报准确率稳步提高;
粮食产量预测准确率继续稳定在96%以上;
厄尔尼诺/拉尼娜预报产品纳入美国气候与社会研究中心发布;
极端事件和重要气候过程监测能力不断提升。
天气预报精度提升的背后,是不断变革升级的天气预报业务。
不再完全依赖国外数值预报模型
国产车型开始走出国门
小说中,诸葛亮凭借自己的亲身经历,乘东风打了一场漂亮的仗;后来,人们利用数学物理方程来获得天气变化的结果,数值天气预报诞生了。气象业务也正在经历从经验预报向科学预报的转变。在现代天气预报中,数值模式的性能是决定预报水平的关键因素。
五年前,我国自主研发的GRAPES全数值预报系统10版已投入运行。不过,在全国早间天气预报中,预报员最常提及的模型仍然是“欧洲中期天气预报中心模型”;这五年,特别是近两年,国内数值预测模型的性能有了显着提升
全区域综合同化预报系统GRAPES。关成功供图
GRAPES全数值预报系统20正式投入运行
——2016年6月1日,中国气象局自主研发的GRAPES全数值预报系统第20版正式运行。从准运营到正式运营,历时7年。优化升级后的GRAPES20在多种恶劣天气过程中展现了出色的预报能力。截至2017年6月,GRAPES产品数量已从53个增加到70个,形成了独特的产品体系。这些内容丰富、精度高的产品还通过多种渠道“走遍”“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地区,提高当地灾害性天气预报能力,延长预警时效,增强数值预报作用恶劣天气预报产品。应用技能等都做出了“中国贡献”。
我国区域级高分辨率数值预报取得重要进展
——我国区域级高分辨率数值预报取得重要进展。针对各地日益增长的精细化预报服务需求,各区域气象中心建立了3公里至9公里的高分辨率区域数值天气预报业务系统。这些数值预报产品特点明显,预报精度也令人欣喜。华北区域气象中心区域多尺度快速更新分析预报系统核心成果推广至整个华北地区;华东区域气象中心多尺度综合数值预报业务系统灾难性降水预报精度高于欧美全一流模式;华南区域气象中心的南海台风模式对台风生成具有较强的预测能力。
中国气象局数值预报中心和华北、华东、华南区域气象中心的模型产品通过数值预报云可供全国使用。业务应用表明,这些区域模式在预报飑线、局地暴雨等强对流天气方面明显优于欧洲中期天气预报中心和美国全模式。
我国气候系统模式不断完善
——我国气候系统模式不断完善,气候预测精度显着提高。第二代月度电力延伸预测模型和第二代季节预测模型分别于2014年6月和2016年1月正式投入商业运行。模型的发展带动了客观预测技术的进步,也有力支撑了客观预测技术的进步。气候预测的准确性。五年来,全国汛期降水预报准确率从65%提高到70%。
2015年汛期,气象部门成功预测了我国中东部地区降水分布特征,北方降水偏少,南方降水偏多。汛期降水滚动修正预报成效显着;2017年3月,准确预测了汛期南北两条雨带的位置,特别是南方雨带的位置。预测与实际情况高度吻合,预测准确率位居历史第二位。基于全海-地-冰-气多圈耦合气候系统模式的新一代厄尔尼诺-南方涛动监测分析预报业务系统,可提前6个月对厄尔尼诺/拉尼娜进行相对准确的预测,达到先进水平。等级。今年5月,系统厄尔尼诺/拉尼娜预报产品正式纳入气候与社会研究中心ENSO多模式预报框架,与美国、日本、英国、印度等18个数值模式产品竞争。其他国家。大气季节内振荡监测和预测取得突破性进展。有效预报时效达到20天,主要指标预报技术达到先进水平。
不再仅仅进行不同密度的站点预测
均分智能电网让预测更精准
“数值天气预报”得名于英国气象学家理查森的一本书。他还留下了著名的“理查森之梦”将欧洲地区划分为网格,并将气象站观测数据插入到网格中。对网格点进行空间和时间的微分运算。一万个计算器24小时全天候工作,可以计算出第二天的天气。
他失败了,但数值天气预报最终成功了。网格化也成为基于数值模型的现代天气预报的自然属性。
线网格矢量图。图片来自网络
在我国及其他许多国家和地区,天气预报不可避免地经历了从定性预报、描述性预报到数字化、网格化预报的发展过程。过去,我国主要发布2400多个城镇的天气现象、高低温、风速风向预报,每天3次。党的十八大以来,我们见证了天气预报从站站到网格点的新转变。
2016年6月,《国家精细化气象网格预报业务建设实施方案》印发。目标是用两年时间初步建立全国国土区域未来10天、分辨率5公里的精细化气象网格化预报业务,最终建成全国统一时空。精细分辨率气象网格预报的“网络”。
2017年7月,北京、天津、上海、福建、广东、海南、陕西等7个省份率先正式发布智能电网预测。福建基于雷达图像光流外推的0-2小时分降水预报,分辨率达到1公里;广东未来十天气温、风力、降水、云量等陆地预报要素分辨率达到25公里;天津未来72小时内气象要素、灾害性天气区域等气象预报分辨率达到1公里;陕西智能电网预报的空间分辨率也达到了3公里,未来两天的预报可以每小时发布……这些智能电网预报的时空分辨率高于原规划要求。
不仅陆地,精细化的海洋气象网格化预报服务也已初步建立。我国沿海各省份均建立了沿海海域精细化气象要素预报和强对流天气逼近预警服务。他们对139个岛屿、54条航线、67个港口、7个渔业和石油进行了精细预报。一些省级气象部门还开展了港口梯度风、阵风预报等专项预报服务。
今年的汛期刚刚过去。据中央气象台评估,在5月汛期和台风登陆我国的降雨预报中,智能电网预报生成的累计降雨预报产品包括强度、登陆面积、最大值、持续时间等各方面都更好地满足了决策和专业用户的需求,决策服务的及时性大大提高。
不再仅仅依赖预报员的体力劳动
“智慧气象”引领天气预报未来发展
随着“阿尔法狗”在围棋界独领风骚,人们多次谈论人工智能对天气预报的影响。
智能电网预报是我国气象部门适应时代发展趋势的一项举措。五年来,在融合气象现代化成果的基础上,气象部门开始学习并尝试利用信息化、数值预报、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等技术,将繁重的“人工”转移到气象部门。劳动力”在过去的计算机预测流程中。预测者更注重算法开发、客观预测产品的分析和解释。就像飞机无人驾驶技术中飞行员的角色一样,智能预报中预报员的主要工作就是“关键时刻切换到手动驾驶,应对晴空湍流等紧急情况”。改变已经开始,“智慧天气”甚至被写入2017年中央一号文件。
图/CFP视觉中国
1
——中央气象台的模型后处理等技术已经可以更好地修正模型预报结果。预报员可以更加专注于灾害性、转变性天气的研判;包括基本要素、环境气象要素、灾害性天气要素。通过智能电网预报可生成天气、海洋气象要素等四大类18种预报产品;台风海洋综合增加了更多自动识别和自动生成功能。
2
——上海气象局牵头建立数值预报云。全国气象部门可以从“云”上快速共享高分辨率数值预报模型产品;国家综合气象信息共享正式运行;国家资源池物理服务器规模达到642台,利用率也稳步提升;正在建设气象大数据云,为智能天气预报提供重要支撑。
3
——中国气象局相关团队与清华大学、中科院等合作开展人工智能技术研发;国家气象部门还联合组建了智能预报服务原型系统团队;国家气象中心高级首席预报员与年轻的研发预报员和IT工程师组成了大数据和智能预报团队。
不少社会力量也加入到寻求智能预测的队伍中。2014年4月推出的“云天气”尝试利用人工智能技术为用户提供基于位置、分钟级的精准降雨预报;乔纳斯智能雨伞在下雨时会亮起手机提示,出门前看手机即可做出决定。是否带伞.
五年来,在不断的变化中,天气预报的准确率显着提高。
不远了,未来已经来了。让天气预报更加准确、详细、周到,就是现在之于过去,未来之于现在。气象工作者从未停下脚步。
责任
本篇讲解了业务革新升级预报准确率显著提升——党的十八大以来气象预报预测工作综述,以及一些降水量线疏密对应的知识点,希望对大家有一定的帮助。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