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对于对网上讨论的关于五位新冠感染者自述“二阳”后症状如何和13岁小学生新冠这样的的热门话题,大家是怎么看呢,接下来小编为大家详细讲解
近期,新冠“两利好”的话题频频充斥社交媒体。
二次感染COVID-19后有哪些症状?近日,第一财经编辑随机采访了5名“双阳”感染者,其中3名女性、2名男性。这些人的年龄都在30岁到45岁之间。他们是从去年12月到今年1月感染的。在此期间,我第一次感染了新型冠状病。今年五一前后,他们陆续被感染,有的已经康复。
与第一次感染时相比,他们给第一财经编辑的反馈大多是症状有所缓解。
发烧已经减弱
4月30日下午,家住广州番禺的李楠在微信群中向朋友圈宣布,自己的COVID-19呈阳性,并分享了自己的抗原阳性检测结果。抗原检测试剂C、T区均呈阳性。有一条淡红色的线。
4月28日下午,李楠突然感到头痛欲裂,并伴有一些寒战症状。第二天,即4月29日,她开始发烧。她当时接受了COVID-19抗原检测,但结果仍然呈阴性。
“我一开始以为自己感染了流感,就立即服用了流感药物‘奥司他韦’,但并没有好转,当天我就处于昏昏沉沉的状态,发烧一直持续到4月30日。”李楠说,去年12月她发高烧,最高烧到395度。整个发烧持续了三五天,吞下刀子喉咙就痛。这次发烧减弱了,持续了两天左右,最高达到了38度。我的喉咙继续痛,但疼痛明显减轻了。
“上次我全身虚弱,躺在床上动弹不得,生活不能自理。这一次,无力感没那么强烈了,我能照顾自己了。”李楠说道。
同样居住在广州的苏万也在5月13日检测出“两阳性”。当天,她出现发烧症状,其COVID-19抗原检测呈阳性。回忆起去年12月的“首阳”事件,她仍心有余悸。当时,她发着高烧,全身持续疼痛。她每天都处于煎熬之中。
“这几天发烧强度有所减弱,最高体温超过38度。虽然目前味觉、嗅觉较弱,喉咙也有些沙哑,但总体症状较去年有所减弱。”时间。”苏晚说道。
家住上海的李莉对于最近遭遇的“两个积极”似乎有些措手不及。“我搞不清楚自己是在哪里被感染的,无缘无故就呈阳性。一开始是链菌性咽喉炎的症状,然后是低烧。经过两天的困扰,新冠病抗原从阴性转为阳性。””。
李丽说,与一阳相比,这次她的二阳症状确实有所缓解。“上次来阳的时候,我发了三天高烧,吃了很多退烧药和止咳药,身体很虚弱,这次没有吃药,虽然我感觉自己很虚弱。”感冒了好几天了,这次退烧后,好几天都没有感冒的感觉了。至于上次,症状很厉害,晚上咳嗽很不舒服‘寿阳’时期。”
在接受第一财经编辑采访时,李莉刚刚转为负面。“从发烧到阳性再到阴性,总共需要7天左右的时间。”李莉说道。
五一假期,曹松带着孩子们去三亚游玩。回到南京后,他发现自己也呈阳性。“回来后,我出现了感冒症状,比如流鼻涕,然后发低烧。我检测了COVID-19抗原,结果呈阳性。”他说,整体症状来得快去得也快,四天左右症状就痊愈了,而且抗原也非常阳性。天很快就黑了。第一次有阳的时候,我感觉全身充满了力量,但这次却没有这样的症状。
家住北京的栾丽在患感冒和咳嗽约十天后,通过抗原检测发现COVID-19呈阳性。发现杨某当天,他就出现了严重的鼻塞症状。“阳后的第一天,我的鼻子被堵住了,嗅觉也没有了。以前阳的时候没有这些症状。我测是我在阳后免疫力很低的情况下不小心感染了新冠病。”冷。”
不过,他表示,在发现“两个阳性”后,他决定服用当天在家中储存的口服COVID-19药物,并连续服用三天。服药第二天,他仍感到胸口烧灼感,咳嗽持续。我的体温继续在38度左右徘徊,但到了第三天,早上还是低烧,下午就感觉所有症状突然减弱。
“现在我声音沙哑,肺部有痰,但抗原已经转阴了,总体‘后遗症’还是比上次轻很多,但我认为新冠药物已经发挥作用了。”栾丽说。
高危人群不容低估
对于此次各地出现的“两阳”,专家倾向于认为与新冠病抗体减弱、病变异有关。
5月15日下午,在利特韦上市后临床研究启动仪式上,共和国勋章获得者、中国工程院院士钟南山表示,基于相关实验室研究和新加坡等地的现实研究显示,新型冠状病感染后产生的症状抗体可以在4-6个月内保护人体;但如果面对突变株XBB,其保护力可能会减弱。“从去年12月算起,其实已经到了这个时候了。”
广州一家医院的呼吸科医生告诉第一财经记者,他的门诊近期接诊了很多“两阳性”患者,但大多数症状较轻。最常见的症状是咳嗽,严重者症状仍较严重。很少见到。“对于病情容易出现重症或有基础疾病的患者,我们建议使用口服COVID-19药物。”
对于免疫力低下的群体来说,面对继发感染的威胁,仍不能“轻敌”。
一位传染病专家告诉第一财经记者,对于一般人群来说,继发感染后的症状相对较轻,但对于免疫力低下的人,包括长期使用免疫抑制剂的患者、肿患者等,还是要注意防护,勤洗手,尽量不去公共场所,出门戴口罩。
5月8日,在国务院联防联控机制举行的新闻发布会上,北京大学第一医院感染科主任王桂强表示,无论是继发感染,还是由新冠病引起的感染,新突变株,目前临床表现相似。主要表现在上呼吸道。目前重症病例很少,以无症状或轻症病例为主。一旦感染,不要惊慌,对症治疗,仍然保持良好的个人卫生,包括戴口罩,以避免或减少进一步传播的风险。目前仍需密切关注老年人、未接种疫苗的人群、有基础疾病的人群,避免感染或降低感染风险。
“因为无论是变异株还是继发感染,这些高危人群都会面临重症甚至死亡的风险,所以我们强调,对于老年人和有基础疾病的人,一定要上前,及早干预。”王贵强建议,一是在社区层面,利用社区医生或全科医生的力量,以及信息系统和人工智能,建立辖区内老年人和高危人群的台账;第二,这些高危人群一旦发病后,需要及时进行后续监测并及早进行抗病治疗;三是加强对重症高危人群感染后的监测。如果出现缺氧等情况,必须及时进行氧疗,无论是社区层面还是医院层面。相应的治疗;第四,医疗机构目前对重症病例的救治能力充足,一旦出现重症患者,应及时住院或入住ICU治疗。
对于五位新冠感染者自述“二阳”后症状如何和13岁小学生新冠的题,你还有哪里不知道的?,希望对大家有帮助!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