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温与气温的变化,古人对湿度与温度的认识

 admin   2025-01-26 02:30   32 人阅读  0 条评论

不少人都想知道关于古人对湿度与温度的认识和水温与气温的变化,接下来让小编详细讲解吧!

古代人对湿度和温度的认识

温度是指热或冷的程度。冷热的概念自古就有。在温度计出现之前,人们常常依靠自己的感官,比如用手触摸物体,来判断物体是冷还是热,以及有多热或多冷。这种基于体温的触觉方法只能确定一定范围内的温差,而不是具体的温度概念。

古人用寒、冷、凉、暖、热、热等词语表达的温度差异范围,会因人而异。

从历史资料来看,中国人很早就确立了寒、冷、温、热的“温”概念。先秦时有“瓶中冰”,南朝时已使用“腋温”。古人还用“火”和“物候”来测量超高温并预测未来的气温趋势。“春暖花开”、“天寒地冻”等词语,是古人最早用来推测气温变化的词语;而“火势完美”则表示温度已达到1200C……

《物候学》——观察自然现象了解冷暖

冰瓶

战国时期,古人通过观察水是否结冰来推断气温下降的程度。

先秦时期出现了一种可以观察温度变化的“瓶子”瓶子里装满了水。如果水结冰,气温将低于零度,那就是冬天;如果冰融化,温度就会升高。这种瓶子称为“冰瓶”或“水瓶”。它可以说是中国最原始的温度计,被视为现代温度计的雏形。

吕不韦的《吕氏春秋申大揽察金》这样描述什么是冰瓶“见瓶水中冰,可知人间冷清,鱼鳖藏处。”这句话的大体意思是,看到瓶子里有冰块。当瓶子里的水结冰时,你就知道天气变冷了,鱼和乌龟都躲起来了。古人利用水在不同温度下的“水-冰-水”形状变化来推测温度如何下降和上升。

西汉刘安在《淮南子朔山》中也记载“见瓶中冰,知人间何寒”;《淮南子冰略逊》也有几乎相同的记载“见瓶中之水,便知人间有多冷。”并知人间冷热”,说明冰瓶是一种原始的温度计。

另外,《淮南子说山》中有“垂羽炭,以知燥湿之气,以小为大”的说法。“悬羽木炭”是古人利用木炭吸湿的特性来测量空气湿度的方法。方法。

还有测量钢琴琴弦湿度的方法。可见,古代中国人有多种估算湿度的方法。

节气季节

由于中国是传统农业国家,在这方面拥有丰富的经验。二十四节气是古人为了记录时间顺序、方便安排农业生产而制定的。古人还需要它们来预测温度。通过观察节气当天的天气,古人能够对未来气温趋势做出相对准确的中长期预测。

古人认为,异常节气是上天对帝王大臣不良行为的“警告”。因此,有必要将齐令记录下来,写入正史书中,以预测吉凶。同时,古人也比较注重记录特定日期的气候状况,比如冬至。

至少从11世纪开始,就习惯于记录冬至后九九天的每日天气情况。这叫“数九寒日”。明清时期,人们常常把每天的天气记录在一种图表上。清代编撰的《古今图书集》中对此方面的记载多达四卷。

现在,我们可以从这些记录中看到中国古代气候的气温变化。

例如,“小暑”节气一到,古人就知道第二天将进入高温“烧烤模式”,所以谚语说“小暑过后,暑气袭来”。每天三分钟。”即将到来的“大暑”,如果白天比较热,秋冬气温会更高。这就是谚语“大暑极热,四月无霜”的意思。

至于夏季是否有高温天气,古人也是从夏至当天的天气来判断的。有句话说“夏至无云三伏热”;“寒”是古人对低温的预测。

说实话,温度计只能反映实时温度。古人通过时间序列轮转和自然天气的变化来判断和预测当日气温和未来气温的。该方法可视为一种“物候”温度测量方法。

-----------------------------------------------------------

测量“腋温”——根据人体体温测量体温

冰瓶是古人用来测量低温的简单工具,是“低温计”。

那么,古人是如何测量人体体温等正常温度的呢?

中国人很早就发现健康人的体温是恒定的。因此,以正常体温为标准温度,即现代的37,来推断体表温度的高低,也就是中医所说的“热”、“寒”。

最早的中医经典《黄帝内经》就记载了测量体温来诊断疾病的情况“足热者谓温,足不热脉滑,据说是风。”

所谓“气热”、“气不热”,是指发热或不发热。“尺”为腕端脉穴之一,与“寸”、“关”相连,合称“寸关尺”,是中医看病时的必备之物。测试触摸区域。

中医望、闻、、切四法中的“切”法,就是测脉搏体温,在尺上切。望、闻、、切四法是古代名医扁鹊所创。据《史记扁鹊传》记载,扁鹊是战国时期的名医。可见,先秦时期的中医已经有了一套系统的测量体温并据此判断症状的方法。

值得注意的是,现代医学常用的测量体温的“腋温”,最晚在南北朝时期就已普遍使用。

《齐民要术》卷八“黑豆酱的做法”中有一句话。制作黑豆沙需要安排一个温暖、避光的房间。温度应以保持身体腋下温度为。最好像一个人的腋窝一样。”

在制作豆豉的过程中,每天都要进屋观察两次,把手伸进豆堆里看看是否需要翻动,“当人的腋窝看起来热的时候,就翻动”超过。”据此,我们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早在南北朝时期,中国人就已经测量腋温,并且知道腋温更加稳定和准确。

虽然体温可以用来判断周围物体的冷热,但它却因人而异。然而,体温才是最恒定的“温度计”。因为正常人的体温基本是差不多的。正是因为古人充分了解了这种特殊的“温度计”,才将其应用到奶酪制作、豆豉、养蚕、茶叶加工等方面。

北魏贾思勰曾指出,牧民制作奶酪,使奶酪的温度“比人体温热一点,适宜”;他还指出,制作豆豉时,“宜温如腋下”,“堆以手刺”。气温高的时候,腋下看起来就很温暖。”

宋代陈敏在讨论洗蚕水温时说“调洗澡水,水不可冷不可热,可与人体一样热”。元代王震论述了养蚕的室温。指出蚕农“需要穿单衣,进行体质测试如果感觉身体冷,蚕就凉了,这样就加熟火;如果感觉身体冷,就加熟火”。热了,蚕也会热,所以火就消了。”

宋代蔡襄曾说,茶叶“采自家中,包在甜菜叶中,烤两三天,一次火势与人体温度一样高,若温度高,茶会潮湿,火太大,茶会被烧焦,不能食用。”

看看古人是如何使用人体温度计的。各种科技都离不开它!古人通过天、地、万物、人认识到世界上有“温度”,于是将其运用到生活和生产中。可以说,源于生活,运用于生活。

-----------------------------------------------------------

观察加热物体的火焰颜色———高温目视检查技术

“热”

观察“火温”我国古代用火除了满足生活需要外,也很早就应用到生产中。例如,用粘土烧制陶器,早在5000多年前的仰韶文化时期就已经包括了陶。同时,火还被用来冶炼金属,制造金属工具、武器和各种器皿。河北唐山大城龙山文化遗址发现了紫铜制成的铜器,表明4000多年前的冶炼技术已达到一定水平。

相对而言,低温和常温比较容易测量,而测量高温,特别是超高温则比较困难。早在商周时期,中国古代人就找到了一种非常实用的方法,并将其应用于青铜器的冶炼。这是观察“热”。

“火”字的本义是观察受热物体火焰的颜色。虽然最早无法标注温度的具体数值,但这也是有原因的。

火候,古人又称“火气”,是一种利用燃烧过程中火焰的变化来估算温度的技术。这实际上是一种“目视检查法”。《荀子强国》中提到了这种方法,强调要铸出漂亮的剑,必须掌握合适的温度,即“刑正,金锡精美;工巧,巧,火相合。””。

如何从热量推断温度?有一个成语叫“十全十美的火”,这是古人观察火的温度的标准之一。当火焰没有杂色且呈青色火焰时,温度最高。

我们知道,金属受热时,会因蒸发、分解、化合等原因而产生不同火焰颜色的气体。这种黑色浑浊的气体主要是由于初期精炼时混入矿石中的碳粉燃烧不完全造成的。锡火焰为白色,铜火焰为绿色,黄白色气体是温度不足的象征。至于青花气,则说明铜还没有完全熔化。青铜被精炼,直到所有绿色能量被释放出来。

中国第一部手工艺专着,成书于先秦时期的《考工记礼氏》,最早记载了冶炼青铜的火焰颜色“铸金、金、锡时,有黑浊之气,黄、白之气耗尽,则青、白之气随之而来;青、白之气耗尽,则绿色之气随之而来,即可施展。

图为《考工记》中记载的六口诀金有六气

这段话讲的是观察火的具体方法和过程。不同的火焰和颜色变化代表不同的温度。经过现代科学验证,火法是相当准确的,因为不同的物质有不同的气化点。金属受热时,由于蒸发、分解、化合等作用,会产生不同火焰颜色的气体。

例如,青铜冶炼时出现白烟,相当于907,锌开始挥发;如果火纯,说明温度已达到1200,锌已完全挥发,充满铜的绿色火焰,此时即可铸造。

图古代鼎铸造图解,通过观火推断温度

在金属冶炼或陶瓷烧制过程中,历代工匠都利用火焰的颜色来判断炉内的温度。火温实际上是古人创造的一种经验性的高温目视检查技术。

这种通过观察火的持续时间来推断温度的方法在古代的许多领域都有使用,比如历代的冶炼、陶瓷等工匠都在使用,也被炼金术士和药理学家发展起来。古代炼丹师在炼丹的时候,也需要观察火候,以推测丹药能否炼成。

这与现代物理学中利用光谱学原理根据物质不同特征火焰及其对应温度来识别物质的方法是一致的。

《火灾照片》

“防火试验”又称“防火标准”、“试片”、“样品”、“防火试验板”、“防火卡”,统称为“着子”。它用于测量窑炉内的温度。

顾名思义,“火照”就是瓷窑炉内火势和温度的“照片”或标准样本。它是用来测量和观察窑炉内的温度和热量,以及瓷坯的瓷质和烧成情况的温度计。相当于现代窑炉使用的测温三角锥、热电偶、火焰光度计、遥感温度计等测温仪器。

在古代烧制瓷器的一系列工艺中,控制炉温和热量是保证坯体高质量、高量烧成瓷器的关键。这也是一个技术难点。中唐以前,坯料装入窑室时,窑门关闭,烧成。窑炉工人无法了解坯料在窑炉中烧成过程中发生的物理和化学变化。窑内温度和火气氛控制较困难。瓷化程度和是否烧成都很难控制。

当时烧制瓷器的质量和品质只能依靠老窑工长期积累的经验。工匠们按时间把窑放在室内,看火的颜色、听火的声音、看火焰、辨烟雾。温度和热量决定了何时降温除湿、何时高温烘烤、何时保温或降温、何时停火等。

这些方法很难掌握。因此,在“火”发明和应用之前,具有窑烧资格的工匠和技术人员并不多,瓷窑和瓷业的发展也因此受到。自唐代中叶“火照”的发明和应用以来,热量、温度等条件变得相对简单。普通窑工也可以借助“火照”主持窑烧事宜。瓷器产量大幅增加,品种更加丰富,成品率提高,瓷窑业迅速发展。

唐宋时期,我国瓷业出现了新的局面,可以说与“火”的出现和使用密切相关。

定窑原为民窑,北宋中后期开始为宫廷生产瓷器。始烧于唐代,鼎盛于北宋、金代,终结于元代。以生产白瓷而闻名,还有黑釉、酱釉、绿釉瓷器。文献分别称它们为“黑丁”、“紫丁”、“绿”。当然”。

定窑始建于唐末。此后至五朝,定窑瓷器仍较为粗犷、朴素,造型以碗为主要,正处于向细瓷的过渡阶段。但到了五朝中后期,定窑白瓷有了根本性的飞跃。烧成的瓷器不再涂泥,胎体和釉面细腻、洁白、薄薄。有些器物的白度甚至超过了邢窑的细白瓷。

北宋是定窑发展的鼎盛时期。中国劳动人民在制瓷技术上作出了许多创造和进步。北宋中后期,定窑因其瓷质优良、色泽淡雅、图案优美,被宋政府选为宫廷用瓷。这大大增加了其价值,使其产品非常受欢迎。

定窑可分为北定窑和南定窑。北宋以前,定窑位于北方定州,烧制的器物称为北鼎。宋朝南迁后,定窑工一部分去了景德镇,一部分去了蓟州,称南定。景德镇所产釉色呈粉红色,又称粉化。

宋代瓷窑烧制技术最重要的成就是发明了“盖烧法”和“点火术”。

“火照”是一种古老的瓷窑测温工具,其原理与现代测温仪器相同。它是瓷窑测温仪器的鼻祖。

消防照明简单、方便、实用、准确。它可以有效地测试和检查窑内的温度和热量以及瓷坯的烧成情况。一千多年来,中国窑炉工人们一直测量和检查窑炉内的温度和湿度。温度、热量、瓷坯是否是瓷,都取决于这些不起眼的因素。

对于古人对湿度与温度的认识和水温与气温的变化的一些相关话题,本文已经详细解完毕,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本文地址:http://www.0597tb.com/post/71.html
版权声明:本文为原创文章,版权归 admin 所有,欢迎分享本文,转载请保留出处!

 发表评论


表情

还没有留言,还不快点抢沙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