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篇文章主要讲解关于“二阳”怎么办?当前新冠病流行情况如何?专家权威解的话题,和一些4月2日疫情防控情况研究相关题,希望帮帮助到各位。
近段时间,“双阳”等新型冠状病二次感染的话题引起了大家的关注。
目前新型冠状病疫情形势如何?为什么这个“阳”过去了之后还会有另一个“阳”呢?针对公众关心的题,国务院联防联控机制近日组织专家疑。
全国疫情防控形势稳定可控
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监测数据显示,我国新冠疫情经过今年2月份的稳定期后,进入零星散发的局面。今年4月下旬开始,疫情加剧,5月中旬后进入低水平浪潮疫情。
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传播预防控制司研究员王利平从发热门诊就诊情况来看,我们也可以看到,虽然4月下旬以来患者数量有所增加,但总体数量仍处于上升趋势。远低于前一波疫情。疫情高峰期发热门诊就诊。绝大多数患者仍为轻症,所以结合我们多渠道的监测数据,我们判断未来一段时期,XBB系列突变株引发的疫情还将持续一段时间,但总体防疫和全国调控形势仍平稳可控。
专家提醒公众,继续保持良好的卫生习惯,预防感染,科学佩戴口罩,勤洗手。
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传播预防处研究员王利平我们还是建议大家去医疗机构、疗养院等场所,尤其是老年人、重症患者等重点人员,还是要戴口罩。有慢基础、孕妇。好面膜。
XBB系列突变株致病力无明显变化
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病病研究所研究员陈曹表示,监测数据显示,无论是输入病例还是本土病例,OmicronXBB系列突变株的比例都比较高,这就是与全XBB系列突变株比例基本一致。
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病病研究所研究员曹晨输入病例中,XBB突变株比例持续处于较高水平。在5月15日至5月21日采集的序列中,这一比例达到了952个。所以在本地病例中,其XBB系列变种占5月15日至5月21日采集的序列中的919个。对于其他一些Omicron变种,其总体比例小于10。则进化分析的比例与同期全及我国周边地区和国家的主要流行株一致。随着输入突变株数量不断增加,以及我国人群抗体水平不断减弱,近期XBB突变株感染病例数可能会增加,但其致病性并未发生明显变化。
“二阳”对身体危害更大吗?会不会有后遗症?
公众普遍关心“二阳”症状是否严重。“阳”的次数越多,症状就越严重,对身体的伤害会不会越大?“双阳性”患者该如何应对病情?会不会有后遗症?国务院联防联控机制组织专家作出解。
北京佑安医院感染科主任医师李同增我们现在观察到的“两阳性”人群主要是青少年和青壮年,也就是18岁到60岁之间的人群。一般来说,这些人“二阳”后的症状明显比“一阳”时轻。也许在过去,他们有时会出现剧烈头痛、“刀锋喉”、咳嗽特别厉害的情况。“两阳”是其自身的症状。感觉比第一次轻,恢复也更快。通常需要3至5天。大多数人第一次感受到“阳”可能需要5到7天的时间。所以大家都感觉没有第一次那么紧张了。总体来说,这些年轻人、青壮年以及免疫功能正常的人,在第一次感染后就获得了抵抗力,第二次也能存活下来。战胜病越来越容易,恢复也越来越快。
专家建议,“两阳”患者不要带病上班,否则不利于感染者康复,增加病传播风险。
北京佑安医院感染科主任医师李同增如果出现发热、呼吸道症状,一定要休息。如果休息后感觉症状加重,特别是已经超过5天,仍然发烧、高烧,甚至出现胸闷、憋气等症状,应及时去医院就诊。如果症状不严重,大多数人可以在5天左右康复。
专家还解释了一些人担心的COVID-19的后遗症。
北京佑安医院感染科主任医师李彤表示有些患者恢复得比较慢,但按照世界卫生组织的定义,一般需要三个月以上,这些症状仍然存在,而且这些症状已经持续两个多月了。几个月后,我们称之为“后遗症”。事实上,符合这个定义的人相对较少,因为有些患者一两个月后还没有完全康复,所以就匆匆来看医生。事实上,三个月以上来看医生仍然有症状的人很少。国外有报道指出,“二阳”甚至“三阳”后的后遗症比较严重,主要是针对一些弱势群体、老年人和基础疾病较多的人群。
现在大家应该对“二阳”怎么办?当前新冠病流行情况如何?专家权威解和4月2日疫情防控情况研究有所了解了吧,欢迎大家关注并收藏本站,谢谢各位的支持!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