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对于网上春节前后重症高峰将至,多地ICU床位告急,医疗防线能顶住吗?和新冠隔离病房危险吗这样的题,大家的关注度都很高,小编为你整理了知识点。
当感染高峰即将过去时,随之而来的是严重的影响。只有最大限度均衡调配医疗资源,才能战胜危机。
文/王潇、凌欣、欣颖
编辑/王晓
脑梗塞、心肌梗塞等重症患者已经挤满了这家医院的ICU。摄影/凌欣
新型冠状病感染高峰已经触及医疗系统的最后一道防线。
“每天都在减少人员,每天都在派遣人力,我也是一边流水一边工作。”2022年12月26日,江苏某二级医院院长在电话中哽咽。
这家不足300张床位的乡村医院已经收治了约200名COVID-19患者,其中大多数是60岁至90岁之间的老年人。一旦这些老年人的病情恶化,医生可能无法与死亡作斗争。——重症监护室有六张床位,已满员。
ICU是医疗系统的最后战场。然而,这家二级医院的7名ICU医护人员,已经有过半数正在陆续躺下。“医护人员发烧了还在工作,有的连走路都气喘吁吁。”该二级医院院长说。
这波疫情的高峰期尚未到来。不少专家预测,未来一两个月,即春节前后,将出现感染高峰。
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首席流行病学家吴尊友在《财经》年会上发言表示,2022年12月中旬至2023年1月中旬,第一波疫情主要在全国大中城市增加。国家;2月中旬,春节前的运动导致第二波疫情上升;2月下旬至3月中旬,春节后返乡的农民工、务工人员引发了第三波疫情。
截至2022年12月23日,全国重症病例515例,比一个月前的100多例多了不少,但重症病例总数并不算太高。这给了医疗系统弥补资源不足的窗口期。
国家卫健委医政司司长焦亚辉表示,做好下一阶段医疗服务工作的“先发之举”和“关键之举”,要求各地转变医疗服务方式。二级医院的重症监护科室和重症监护病房按照标准,要求医院的综合ICU占床位总数的比例必须达到4。
2022年底突如其来的COVID-19感染浪潮,让一些老人、儿童和患有基础疾病的患者无处可逃。届时医院将迎来重症救治高峰。他们准备好迎接这最后一道防线了吗?
重症高峰即将到来
2022年12月的江苏,低温徘徊在2摄氏度左右。过去,这也是医院ICU最繁忙的季节。
在南京医科大学附属逸夫医院,“17张ICU床位已满;7张脑外ICU床位已满;15张CCU床位也已满。”该院重症医学科副主任贾玲介绍,这些患者的平均年龄超过75岁。
重症高峰期通常滞后于感染高峰期。许多感染者从轻症发展为重症大约需要十天到两周的时间。据北京协和医院微博称,北京将于2022年12月12日迎来感染高峰,15日迎来发热门诊高峰。当时专家预计,一两周后重症高峰将到来。
这一变化始于圣诞节前的周末,当时重症COVID-19阳性患者突然增加。“今天有四五个人被救出,他们正在插管并使用呼吸机,但没有床位。”贾玲12月27日告诉《财经》编辑,一个月前,每天入住ICU的病人有两到三人。
12月26日中午,当胡克从北京赶到朝阳医院急诊科时,大厅里挤满了自备小板凳等待救治的人们。“主要是老年人,有的可以坐在轮椅上输液。”100多人等待了6个多小时。她旁边一位正在等待输液的肺炎患者,最近每天都在经历着如此漫长的等待。
北京朝阳医院病人候诊区图/受访者提供
当晚8点左右,在南京另一家三甲医院急诊科,程毅看到,每隔两分钟,就有一位老人被用移动病床推入阳房。他们还必须等待100多个号码,才能在医院走廊或楼梯间暂时安顿下来。
五天前,国务院联防联控机制医疗救治组召开全国视频电话会议强调,医院要确保医疗救治和生命保障底线,全力提供医疗救治对于症状严重的老人和儿童。
在上海,“全市发热门诊数量自26日高峰以来逐渐减少”。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仁济医院党委书记郑俊华告诉《财经》编辑。往返急诊室的救护车变得更加繁忙。12月26日,仅瑞金医院就收到急诊救护车92辆,是平时的3倍。上海疫情期间,高峰期仅有51辆车。
心肌梗塞、脑梗塞等急症患者都占用了医院床位。患有肺病、糖尿病、肥胖等基础疾病的老年人也更常被留院。仁济医院急诊患者的平均年龄已达77岁。
我国60岁以上人群的COVID-19疫苗接种率较低,部分人群接种两剂疫苗的保护效力仅为50左右,甚至更低。
研究显示,与年轻人相比,65岁、75岁和85岁以上人群感染COVID-19后患重病的风险分别是5倍、7倍和9倍,死亡风险为分别为90次。220次和570次。
北京大学第一医院感染科主任王贵强在近日的新闻发布会上表示老年人和有基础疾病的患者,特别是没有接种过疫苗的患者,一定要做好防护,不要处于高峰期。第一轮疫情。感染。疫情高峰期的感染可能会造成医疗资源分布不均或过度拥挤,导致重症患者无法得到及时有效的救治。
短短半个多月的时间里,COVID-19疫情的冲击波已经伴随着人员从北京、上海、广州等一线城市流向更远的三四线城市和村镇。2023年春节临近,城乡双向流动将更加频繁。感染高峰过后,更多的COVID-19患者将发展为重症。
由于形势变化如此之快,许多地方的医疗系统仍然无法及时建立保障。尤其是老年人和慢患者的身份重叠时,更容易患上危重病。全国各地的情况也类似。
Lilac博士的一篇文章称,美国的一项研究表明,假设一个州为COVID-19患者预留25张ICU床位,ICU床位利用率每增加1张,就会使COVID-19造成的死亡人数增加23人在接下来的7天内。人们。
目前,我国正处于重症救治高峰的省份,重症床位资源已接近临界值,需要进一步扩大重症床位资源或加快重症床位周转。焦亚辉在2022年12月27日的新闻发布会上表示,我们提出了要求,在急诊室观察的重症患者必须24小时清收。我们将尽最大可能收集和治疗所有应该治疗的重症患者。
需要ICU,更需要更加均衡的医疗资源。
医院正在尽力安排患有COVID-19阳性且患有其他基础疾病的老年患者入院。“他们主要是75岁以上的老年人。昨天,我们收治了一位100岁以上的患者,他们都是患有脑出血、偏瘫、肿、血液透析等严重基础疾病的患者,以及长期卧床不起的患者。”很长时间。”贾玲说道。
这意味着不仅仅是COVID-19患者需要ICU床位。
根据国家卫健委的要求,医院的综合ICU床位总数必须达到4的比例。然而,对于大多数医院来说,感染浪潮仍然太快,准备工作太仓促。
以北京协和医院为例,开放住院床位2000多张。截至2022年8月,开放的ICU床位为58张,尚未达到4张。2022年11月22日,医院ICU提交了建设重症隔离病房和重症救治COVID-19患者筹备组的方案,并急诊隔离病房、科室综合病房、MICU相继投入使用。
“经过近三年的完善,医院现在拥有ICU床位近170张,接近床位总数的10张。但根据“十四五”的规划目标,这个数字要增加到超过200个。”郑俊华说道。
根据国家卫健委的要求,各专科ICU也必须按照综合ICU标准进行扩建、改造和建设。也就是说,当需要时,可以在24小时内快速转化为关键的ICU资源。
南京逸夫医院的22个专科ICU于12月底全部转为收治COVID-19阳性患者,拥有20张床位的备用ICU也已投入使用。
目前,全国ICU床位总数已达181万张。焦亚辉在2022年12月27日的新闻发布会上透露了这一数据,其中国家储备的“可转换ICU”床位为1048万张。
平均每10万人约有128张ICU床位。考虑到我国重症医学在20世纪80年代初才起步,已经达到这个数字。综合多项公开数据可以看出,近邻日本和韩国每10万人中分别有135张和106张罚单,而新加坡只有71张罚单。
当地医院仍然人满为患。“他们都是阳性患者,只有老年人才能入院,感染的年轻人不会入院。”北方某二级医院呼吸科医生12月27日告诉《财经》编辑,床位无法安排。病人被困在急诊室,或者自己想办法找到医院。
图片/受访者提供
题可能在于国内医疗资源不平衡全国181万张ICU床位中,有1334万张位于医疗机构。
2021年中国医疗卫生事业发展统计公报显示,全国有医院3275所。此前调查显示,医院作为优质医疗资源的代表,高度集中在东部地区。
全国有甲等医院1651家,其中广东占122家。据21世纪经济研究院统计,45%的医院分布在东部地区,而中西部地区则不足30%。
ICU床位数量的地区差异如此明显。据重症医学会2015年ICU建设现状调查显示,当时仅华东地区每10万人就有403张ICU床位,而西北和东北地区每10万人只有297张和238张ICU床位。打开。
虽然近年来二级医院ICU建设加快,诊疗水平大幅提高,但部分地区县级ICU建设仍处于初期阶段,普遍只有6-8个左右。床。
在北方县城,最好的医院是二级甲等县人民医院。2019年建立了5张床位的呼吸重症监护病房,2021年将投入使用6张床位的综合ICU,总共占床位数367张,这也是该县唯一的ICU床位常住人口173万。
年底是否可以弥补不足?
为了收治更多的重症COVID-19患者,上述江苏乡镇二级医院设立了简化版的“ICU治疗室”,在普通病床上配备了高通量供氧设备。
焦亚辉曾提出三种解决方案一是地级市采用方舱医院,按照10张床位的比例改造监测床位数量;二是二级医院按标准改造ICU;三、医院综合ICU必须达到床位总数与4的比例,在现有床医比、床护士比的基础上,再增加20至30人补充重症监护力量。
“我们要求各地在2022年12月底前完成所有这些扩建和改造工程。”焦雅辉说道。
到12月27日,一些医院还没有准备好。福建某二级医院于2022年10月上旬完成5张床位ICU设备采购招标,总金额超过300万元,但尚未开院。“因为设备从采购到供应需要一段时间。”医院项目负责人告诉《财经》编辑。
建设ICU病房,需要按床位配置呼吸机、监护仪、监护床、微注射泵、雾化器等。此外,还需要除颤器、急救车等,其中,呼吸机是采购成本的“最大部分”。如果装备的是高端装备,一台就要40万元左右。
郑俊华表示,在筹建上海新博览中心方舱医院ICU时,经过测算,如果按照高标准建设80张床位,需要投资2亿元。但考虑到资金题,按照最基本的配置,只购买了不到3000万元。平均一张床配备的设备价值不到40万元。
11月17日,国务院联防联控机制提出,定点医院ICU床位总数应达到10张。广发证券研究报告显示,假设一张重症床位的设备价格为10万元,目前COVID-19定点医院数量约为500家医院和1000家二级医院。还假设医院床位数量为1000张,二级医院床位数量为1000张。医院现有床位500张,其中重症床位约占床位总数的5张。ICU建设相关增量市场已达50亿元。
总体而言,2020年疫情以来,国内医疗补短板的进程已经开始。当时提出了新型医疗基础设施“千县计划”。2022年,国家发行医疗专项债券超过3000亿元。9月份还出台了贴息贷款政策,基本涵盖医院现有设备升级、补充和扩建、重症科室建设等,彰显了医疗补短板的决心。
到2022年12月,二级及以上医疗机构拥有医疗救治设备9712万台,其中监护仪9712万台、血液透析机1511万台、有创呼吸机1160万台、高流量吸氧机、床边血液滤过机382万台。有197万台机器等等,这是一个相当可观的数字。
“事实上,在防疫政策调整之前,部分地区对呼吸机的需求就在上涨,当时整个生产工业区都停工了,员工都被安排加班。”一位呼吸机企业人士告诉《财经》编辑。
迈瑞医疗2022年10月10日披露的投资者关系活动记录称,全国已报告医疗器械贷款需求超过2000亿元,预计与公司产品相关的贷款需求将超过200亿元。
生命信息包括监护仪、呼吸机、除颤器及ICU整体解决方案
本篇文章讲解了关于春节前后重症高峰将至,多地ICU床位告急,医疗防线能顶住吗?的这类话题,和一些新冠隔离病房危险吗相关内容,希望能帮助到诸位网友。
发表评论